第七十二章 研讨

文瑾眨着大眼,一脸天真地道:“老爷,你可以带着那些大户去韦家湾呀,他们看到只要几年,就可以把荒滩变良田,说不定愿意在河滩买地,荒地改造需要人力,失地的农人只要有活干,就会有饭吃……”

柳全汉只觉得全身血液沸腾,他怎么没想到这个呢?

文翰却提出反对意见:“这样不好吧?咱山阳这几十万亩土地,岂不成了几个人的天下了?到时候百姓手里寸土皆无,也不好。”

文瑾歪头想了想:“哥哥放心,河滩多大呀,那些大户哪里会买下这么多?再说,那里也不可能都变成良田,津河旧道里面的水,也根本不够浇灌。”

“钱文瑾你还有什么办法?”柳全汉问。

“还可以让普通民众去买地,或者不是购买,而是共同开发。比如吧,文翰哥在河滩有八十亩地,我出四十两银子,可以改造出来,那地最后,咱俩平分,一人一半儿,这样,山前那边,有些富裕人家,孩子多,家里地少,这样可以把部分子弟迁徙过去,缓解人口压力,津河旧道那边的改造也好动手了。”

柳全汉点头,这也是办法,可还有不足之处啊。

文翰也想到了,他对文瑾摇头:“这个不好,村子里若不能跟韦家湾一样,有个领头的,一盘散沙,根本没法达到目的。”

“哥哥,一盘散沙的村子,卖地的就多,抱团的村子,很快就会大变化,反正能安抚多少算多少,只要不是全津河旧道的人春天里都去逃荒要饭,山阳就不会乱,熬过几年,改造好的土地产出增大,有了粮食,还发愁什么?没饭吃的,给别人干活就成了,不像现在,家家没粮,津河旧道的人,想寻个出力换饭的地方也没有。”

文翰连连点头:“到那时候,老父台再派劳役,命人把没人的荒滩种树,山阳可就遍地绿荫,不愁饥馑了。”

这一场讨论,可以说,建立了如何改造山阳段津河旧道的基本框架,柳全汉暗忖,自己只需要和师爷好好规划一番,把这些补充完整,就能够实施了。

津河旧道,不止山阳一县,若是这边做得好,别的地方却乱起来……,到那时候,他柳全汉想不出名都不行,皇上肯定会知道他的。

想到这里,柳全汉只觉得心潮澎湃!

文瑾第二天回到家里,开始盘算怎样最大幅度的筹钱,她还想在河道边上,弄个猕猴桃园呢。

借给韦家湾的,一时还不了,若是津河旧道河岸真的开始动起来,她拿什么弄到大片土地呢?那细沙地,若是有了肥力,就是最好的种猕猴桃的土壤。

因为王举人要去京城参加春闱,文翰没地方读书,柳全汉不知怎么知道了,送来一封荐书。他朋友的亲戚,在和平陵府相邻的怀津府入云书院教书。

如云书院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,在梁中省名气很大,曾出了一个状元,还有八个进士,二十二个举人。

从山窝到入云书院,大概有四百里,往东南走一百里,到新津河河道,可以乘船,二百多里水路,下来只需要走十几里就到了,交通还行。

韦氏舍不得,可她还是理智的,知道儿子只有去好的书院读书,才能有出息,只好忍着不舍,为儿子收拾行李,让男人和弟弟,把文翰送去。

到了走的那一天,韦氏大概抹了半夜的眼泪,两个眼睛都肿了,文翰心里也很难过,轻轻拉了拉母亲的衣袖:“娘,你在家要保重身体,晚上灯光暗,就不要做活儿,家里现在什么都不缺。”

“嗯,知道了。”

“要是出了大事,你别太着急了,得派人找舅舅,不要像上回一样,舅舅第二天才知道信儿。他是有本事的,你清楚。”

“娘知道了,娘当时急得晕头,没主意。”

文翰最后,很郑重地道:“有什么事儿,多听听文瑾的意见,不要因为她小,就不当回事儿。”

“嗯!”韦氏强忍着才没有流下眼泪,送走了儿子,过了两天,才意识到儿子把自己弟弟和小侄子等同看待呢:“文瑾才多大呀,这哥哥当的。”说完,想到自己弟弟虽然比文瑾成熟,外面有人脉,可真的动心思的事儿,还真未必能够胜得过,愣了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。

大山这几天,来了好几趟山窝,先是听说钱先诚被抓,过来查看消息,后来是对受惊归来的钱先诚表达问候之意,接着,便是带兄弟帮忙收割水稻。

他家的稻田,要比钱家的晚成熟几天,刚好还有时间。

韦成岚也来帮忙,只有二十几亩地,一下子有六七个棒劳力,没几天就收完了。

大山还要帮着脱粒,文瑾劝住了:“大山伯,你帮我已经够多了,我这边现在人手也不少了。”

“那好!”大山也是豁达的性子,点点头,“明天我就不来了。哦,对了,你那回采的分枝蘑菇,根是个什么中药呢,大城药店都收的,可惜咱这没人要。”

“哦,我知道了。”

告别大山,文瑾又一次面临那个老问题:该建立一个新的商业渠道了,可她从哪里下手呢?

见文瑾连着两天都闷闷的不说话,韦成岚忍不住了:“想什么呢?”

“舅舅,韦家湾的事情,已经捋顺了,村里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人手接替你,咱们一起到府里或者省里走一遭?咱这里满山的药材,一是我们不识货,二是,没人收购,每年就那么在地里烂掉,多可惜呀,那可都是钱呢。”

韦成岚一听就来了精神,他是个有能力的人,一个小小的韦家湾,怎能满足他?

“文瑾,这有何难?我有个朋友就在咱平陵府城里最大的药房分店当二掌柜,让他派个人,带着咱们到山上认药,再教咱们加工,最后卖给他们就行。”

“他们愿意吗?”

“愿意得很,朋友说了好几回,让我学认药,帮他们采呢,反正他们倒手卖出,挣得更多。”

“对哦,呵呵,这可太好了。”

文瑾笑了一下,鼓动韦成岚:“舅舅,不如我们建一个贸易公司吧?”

韦成岚没听懂:“什么?”

知道自己说错话,文瑾赶紧改口:“我的意思,咱们不能总靠王继善,还是自己建起一道货物流通线,不仅少了一层盘剥,还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商品。”

“这个当然好了。”

“那我们就从做药品开始,咱家在山窝建起一个药材收购站吧,虽然山窝村比较偏,可它离山近,又有一条大路,附近的人都喜欢走这里。”

韦成岚脸上有些犹豫:“好是好,可离林津镇这么近……”

文瑾一愣,随即便明白他的意思,王继善为人不错,帮了自己和韦成岚很多的忙,忽然这么明打明的和人家摆擂台竞争,韦成岚良心过不去。

“给王继善那边说,是你朋友委托的,不是和他夺生意,还有,他主打的可不是收购药材,仅限于天麻、杜仲,量也不大,其他都不收,咱们对他没什么影响。”

韦成岚听着听着,脸上浮出笑容来:“给他说,我们依然不收天麻和杜仲,采药的人多了,他还跟着受益呢,应该不会对咱有意见。”

放下心事,他立刻就行动起来,给韦氏打了声招呼,就回了韦家湾。过了七八天再来时,带了个药农杨迁——黑黑瘦瘦,但却十分精干的中年人。

文瑾把大山和明山也叫上了,跟着杨迁上了山。

在杨迁眼里,莫凌山遍地是宝,他一路走一路指点,有时甚至直接采挖:“这个叫长春七,药材是根,能镇痛、镇静,治风寒发热、关节炎等,用量挺大的,价格也不错。”

韦成岚按照杨迁的指点,小心挖出根来,文瑾早就用毛笔在布条上写下名字,绑在上面,放进背篓里。

杨迁继续往前走,碰上了便详细介绍:“这是苍术……,这是葛根……”不光是教着如何辨认、采挖,还给他们说,“药材也不是什么季节都能挖的,像这个,丹参,你们记着,等冬天叶子枯萎,或是来年春天快发芽时采挖。”

“哦!”众人齐声答应。

杨迁一共住了三天,教文瑾辨认了二十多种药材,并且留下标本和加工方法,最后拿了五两银子的工钱,韦成岚送他回了府城。

钱家池塘往南,溪水在这略略向西打了个弯儿,形成好大一片石头滩,有一个足球场大,文瑾以前想把那儿也进行改造,可惜她用铁镐刨了刨,一尺深还见不到土壤的影子,最后只好放弃了,现在,她又有了新打算。

“二伯,把村西头溪边那片荒滩买下来吧?”

钱先诚吓了一跳:“要那个做什么?”“我想建立一个药材收购站,咱这山上,药材很多,百姓却守着金碗要饭吃,好多人不认识药材,王善人也只收购天麻、杜仲等,多浪费呀,不如咱来收购吧!”“咱收?卖给谁去?”

...

正在加载...

logo
整本下载,畅快阅读
发现更多,书友互动